最近冬天关于国内供暖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很多的关注,那么对于国内供暖的分界线——淮河一线也是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但是大家知道吗,在淮河流域生活的人们有一个非常搞笑的故事:“就是他们在下地的时候从来不说我要去下地干活了,而是说我要下湖干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 淮河
(资料图)
首先,淮河目前就位于我国的东部地区,经几个省份后流向入海口。 但当初在古代的时候,淮河是一条自由体系的河流,也就是说有自己的发源地,也有自己的入海口。
当时古代的人们顺着淮河较便捷的交通方式开展商业,发展的非常的好。有一个名字叫作淮河女,意思是在淮河两岸唱歌的歌女。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地方非常的贫穷,怎么会有歌女这种职业呢?
就算是女人想唱歌,也要有人愿意花钱听呀。所以说仅仅从一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在古代的淮河流域是非常繁荣的。但是淮河的命运转折来源于一次天灾,也就是说它的大哥黄河给它施加了一部分的压力。
原来,在封建社会末期,人们的政治非常的腐朽。统治者只专注于享乐,而不管民生。特别是每年都要因为携带大量泥沙而决堤的黄河,在那次就在河南省的一个小县城里决堤了。
奔流的河水涌出河道相,四处乱窜。有一大部分就涌入了淮河流域,携带的大量泥沙,阻止了河水的去路,使得河水只能堆砌在原地,无法流出,在地上形成了很多的湖泊。这对于淮河来说,可以说是无妄之灾,因此它也开始决堤。
河水没有办法只能向其他地方流去,其中有一部分就开始投奔长江,最终由长江进入大海。当时淮河的决堤让很多人都因此失去了生命,妻离子散。一次又一次的大水卷走了很多生命,让古代的人们民不聊生。
(二) 改建
哪怕新中国成立之后,淮河还是因为黄河的泥沙而每年都要决堤。 一次又一次的大水,将新中国好不容易建设起来的成果,无情地卷走。成为国家目前最棘手的事情。因此,经过数次的协商讨论,最终决定痛定思痛的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淮河的治理之中。
当时的中国,一是因为经济还不够发达,二是因为缺少工具。在疏通淮河河道的时候,几乎上是让附近所有的工人们用自己的肩膀一担一担的将淤泥挑走,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
这样一个大工程居然完全的靠人力而进行,可想而知中国想要治理淮河的决心。这样一个大工程,让中国足足建设了有三十几年左右才勉强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局面。
首先疏通了河道,防止黄河的泥沙一次又一次的在淮河里堆积,然后还原版的河道跟淮河,让它能够重新进行流入大海。
(三) 现在
经过改建以后的淮河沿岸就非常的安稳,很少出现决堤的现象。 人民用当时决定是冲出来的泥土堆积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田地开始发展种植。这种从河里冲出来的淤泥含有很多营养物质,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于是现在能从航拍上看到淮河沿岸被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绿色的田地,人们在哪里种植小麦和玉米 。但是这一小块一小块的田地,中间全部被湖水淹没,因此人们想要下地去除草只能够划着小船轻轻的来到自家的田地之中, 所以人们把下地成为下湖,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其实我们经常提起的供暖线,其实就是一条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从西边的秦岭一直延迟到东边的淮河,这一整条线路被称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
其实,这条南北分界线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唯一的作用就是在于供暖方面。要 知道,中国的燃气资源并不能够保证整个国家都能够实现供暖。
因此,按照温度的不同,分成了南北两个方面。只在北方供暖。因此,在东部,淮河就作为了一种区分南北方的分界线。
淮河以北的地方就可以在冬天的时候,在热乎乎的屋子里享受着温暖。以南的地区则需要穿上棉袄,靠自己的体温熬过整个冬天。
其实,一部淮河的发展历史,也正是一个中国的发展历史 。不管是古代和现代,它都体现了中国人身上某种良好的品质,体现了一代人的苦难与奋斗,相信也会在未来继续的传承下去。